11月12日,亚马逊低价商城在移动端悄悄上线!
一、亚马逊低价商城正式上线
11月12日,亚马逊正式推出了移动端低价商店页面——Amazon Haul。用户只需在搜索框中输入“haul”即可轻松访问该页面。商城名称后缀为“Find new faves for way less”,意为“以更低的价格发现并享受心仪的新品”,简洁有力地传达了其核心理念,进一步突显了其专注于低价商品的市场定位!
目前PC端用户要通过手机扫码才可以查阅具体商品详情。
在首页,该商城打着“Crazy low prices”的口号,向消费者提供了多种优惠方案,包括25美元内免运费、50美元节省5%、75美元节省10%等。为了契合旺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,亚马逊低价商城还设置了“新品推荐、节日用品、礼物、热门产品”等7个专区版块,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。
首批开放的商品涵盖了服装、珠宝、家居、美妆、电子、配饰、厨房用品等15个大类,绝大部分商品价格都在10美元甚至7美元以下。这与此前业内传出的消息一致:近700种类型,价格限制不超过20美元,其中多种商品被限制最高不得超过7美元。
小船出海研究发现,在亚马逊低价商城前端搜索时,不会出现现有的FBA商品;但在后台,低价商城与主站后台是共用的,基本功能相似,不过两者的考核绩效是分开的。此外,亚马逊低价商店没有跟卖机制,库存超容不会额外收取费用,这为低价商店的卖家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竞争环境。
目前,低价商城采取邀请制,受邀品类主要是低价、低重量、安全的低成本履约的轻小件,对品牌无特殊要求。由此可见,亚马逊低价商城旨在直接挑战TEMU和SHEIN的市场地位。对于价格敏感型的下沉市场消费者来说,低价是最大的吸引力。因此,许多卖家认为,亚马逊有望凭借这一低价商城,吸引一部分原本属于Temu的受众。
二、亚马逊为什么加入低价竞争
当前全球经济下行,通货膨胀持续,消费者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,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高,高性价比的商品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青睐。
近期发布的一份关于美国旺季消费市场的报告显示,低价商品已成为今年美国消费者的一大消费偏好。调查数据显示,86%的受访者将价格作为商品选购的重要考量因素,43%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会购买价格较低的礼品,而仅有13%的人会优先考虑更昂贵的产品。显然,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谁能将价格“打下去”,谁就能把握住业绩增长的财富密码。
亚马逊最新财报显示,2024年第三季度,亚马逊在线商店净销售额为614.1亿美元,超出预期的596.4亿美元,同比增长7.2%,较前两个季度有所提升,但仍低于全球电商市场15%的平均涨幅。
缓慢增长的电商业务数据背后,既有新经济周期下消费趋势变化的影响,也与Temu等新兴平台的低价冲击密切相关。数据显示,2023年,Temu的独立访客量达到4.67亿,位居全球电商平台访问量第二位,仅次于亚马逊。
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和竞争对手低价挤压的背景下,亚马逊也不得不“卷”入价格漩涡,从“推低价”逐渐迈向“做低价”:
首先是“推低价”,即通过调整政策倒逼卖家降价,以迂回地达到低价目标:
• 1月,亚马逊下调了美国站部分低价服装类商品的销售佣金。
• 2月,在印度试水推出了Bazaar低价商店。
• 9月,引入了Rufus系统,自动查询商品的历史最低价。
• 10月,秋促商品详情页上出现了“Not competitively priced”的字样。
然后是“做低价”,即推出低价商城,与Temu等平台围绕“极致性价比”展开正面竞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亚马逊低价商城被业内许多人认为是在学习Temu的模式,但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,亚马逊低价商城也有自己的特色:同样由平台负责物流、流量等运营流程,卖家负责选品,但不同的是,亚马逊低价商城下的卖家拥有自主定价权和库存管理权。
据小船出海了解,亚马逊低价商城的站内站外广告推广由亚马逊官方自行负责,同时收取卖家佣金(费率与主站保持一致)。卖家拥有选品、定价和活动参与权,只需备货到亚马逊的国内仓,后续的运营优化、广告投放、物流履约等环节都由亚马逊完成。
这种模式与TEMU等平台的半托管模式高度相似,但亚马逊将定价权留给了卖家,这是把控利润的关键。这一优势为亚马逊在竞争中增添了筹码,有可能从竞争对手手中夺取市场份额。
因此,对于想要铺货的白牌低价产品卖家,亚马逊低价商城确实是一个机会,可以直接下场搏一搏。这相当于亚马逊免费开放了流量入口,并进行直接扶持。
虽然低价是拉动增长的流量密码,但单纯卷低价是没有意义的。面对亚马逊推出的低价商城,小船出海建议品牌卖家们应积极调整策略,开发适合低价市场的商品线,优化成本结构以保持竞争力,同时通过差异化竞争和优质服务提升品牌价值。此外,拓展多渠道销售、利用数据分析和市场反馈及时调整策略,并积极参与平台活动,确保合规经营,从而在新市场环境中抓住机遇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新手开店、欺诈侵权、产品合规、知识产权、平台政策等信息,任何问题欢迎添加下方微信进行交流。